index

金融經濟

金 融 經 濟

資本與收入之間的橋樑就是利率,因為資本的價值是未來收入流的現值。故此,不是資本賦予收入以價值,而是收入賦予資本以價值,因為經濟活動本質是前瞻性的。

《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》──Irving Fisher

 

契約與理性制度行為

 

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桂冠,由兩位研究「契約理論」的經濟學家──哈特 (Oliver Hart)和霍姆斯特朗(Bengt Holmstrom)共享。其中,哈特以不完全契約和產權理論譽滿學壇。

 

未再討論前,不妨先簡單說一下與合約經常扯在一起的企業。企業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組織與制度形式。諾貝爾經濟學家高斯(R.Coase)研究企業,指出企的出現,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。可以說,理解企業制度,是理解其他組織結構的基礎。經濟學家哈特對合約的研究指出,當合同不完全時,權力的配置將影響效率。

 

現代經濟學中的契約概念,比法律的契約概念更為廣泛,是將所有市場交易,無論是長期、短期、顯性或隱性,都視為一種契約關係。譬如僱主和僱員之間,一方付出工資,另一方付出勞力,雙方進行交易,這種契約關係便最易為一般人所體會。

 

由於人的理性有限,對於未來發生什麼事完全無法預期。因此,契約的條文也無法涵蓋所有未來發生的事故。哈特在《企業、契約與財務結構》(Firms ,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)的成名作中,首先以他和妻子擬買一塊地建樓,與承包商協議為例,說明訂定一份具約朿力的合約,明確規定各方在任何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下之責任,實在不可能。因此,在簽訂不完全契約的條件下,必然發生修訂和重新談判。

 

把「剩餘權力」有效配置

 

既然契約不完全,事發後,因變故而需採取有效處理的權力,該由誰來掌控?答案很簡單,權力歸資產的所有者,這種「剩餘的控制權」,即「剩餘權力」(residual powers)的有效配置,在擬訂契約條文時舉足輕重。

 

今年中起,中國國企央企合併活動頻仍,惹人矚目,從中國國旅與港中旅合併、中國建築材料集團與中國中材集團兩大央企兼併、到近日寶鋼與武鋼旗下上市公司合併,相繼變成「巨無霸」,冀「做大做強」,合併行為理性嗎?

 

哈特探討企業的邊界時,便從「權力配置」的角度加以觀察,指出資產高度互補企業之間的兼併可以增值。不過,資產互不相干的企業,兼併只會降低價值,因為兼併企業的所有者,幾乎得不到什麼有用的剩餘權力,基於被兼併企業的資產並不能增強其活力;反之,被兼併企業的所有者卻喪失了有用的權力,因為他不再擁有所有資產的支配權,故兼併得不償失。

 

簽約成本不可能為零

 

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聲明,讚揚哈特的不完全契約理論,進一步揭示了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關係;當探索何種企業應該兼併、債務和股票融資的合適比例如何、學校、監獄、醫院的公共服務提供者應該國有還是私有等問題時,為大家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。

 

在私有化領域,究竟什麼資產應該由公共所有、什麼資產該私人擁有?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,往往更是一個政治問題。

 

按照哈特的理論,如果簽約成本為零,則政府可與企業或經營者簽訂條文巨細無遺的所有合約,預測到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故,並明確規定經營者作出補償計劃(compensation scheme),明確規定企業產品的價格當遇到成本下降時,應如何調整等等。可惜簽訂合約永遠有交易成本,而私有化的好壞,是取決於營運者在降低成本和提供服務質素之間的博弈。

 

關閉私營監獄的啟示

 

以美國私有化監獄為例,經營者傾向降低成本,把利潤極大化,致私營監獄的環境和服務愈來愈差。如今美國政府已開始關閉私營監獄。

 

據美國副司法部長莎莉•葉茨(Sally Yates)今年8月向司法部所發出的指示,「大幅減少」民營監獄合約數量,目標是逐步關閉所有民營監獄,理由是懲教服務質素不理想。事實上,美國監獄中打鬥,懲教人員死亡事件並不罕見。2012年5月,密西西比州一所懲教中心便爆發暴亂,造成傷亡。肇事起因,是犯人對食品和醫療劣質服務極度不滿所致。

 

由此可見,要看清楚今日政治與經濟問題夾緾不清、好壞難分的表象,明辨社群與個體的實質福利,經濟理論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確實是可取的工具,讓人類社會的制度行為可以更理性。

 

本文內容曾刊HKEJ Global發表。今經作者增刪修訂。

 

合約的交易費用永遠不會為零

 

哈特教授的代表作《企業、合同與財務結構》一書,進一步發展了產權理論,提出「不完全合同」理論,指出合同雙方不可能完全明晰所有可能情況中的權利與義務,這會影響到權利和控制的配置。(原圖:哈佛大學網站)。

現代經濟學中的契約概念,比法律的契約概念更為廣泛,是將所有市場交易,無論是長期、短期、顯性或隱性,都視為一種契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