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

比特幣

人 本 與 健 康

養生之道,常欲小勞,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,且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以運動故也。──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
熱食傷骨,冷食傷肺,熱無灼唇,冷無冰齒。以運動故也。──孫思邈《千金翼方》

 

﹝涉醫文學﹞

 

散步養形怡神 步速藏健康玄機

 

「涉醫文學」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領域。可以說,醫學與文學的交集,激盪出中國文化獨特的一面。從文學欣賞角度看,作品讀來不僅令人心境悠然,且從中可窺見古代讀書人對保健養生的精湛認識,據古察今,益增對生命存活意義的人文了解。

 

涉醫文學作品包括描寫藥草、疾病、醫方技術、養生保健的內容。唐代詩人白居易患了眼疾,他的《眼疾二首》其中一詩句:「盒中虛撚決明丸。」據《聖惠》卷三所載,決明子、天雄、柏子仁、熟干地黃、枸杞子各一両組成,為治眼疾良方,從詩中可見,白居易對決明丸的藥性和藥效都相當了解。

 

散步宜慢走

 

在生活上,古代讀書人對保健養生的知識,比今日專業保健醫師的造詣不遑多讓。宋代曹勛(1098—1174‧生前兩度出使金國),他的《山居雜詩》,當中不僅談到散步促進健康的機制和益處;也道出了人生追求安逸的詩情意景──

 

吾事今七十,非杖事能行;

食罷散步武,欲與跛鱉爭;

皮裡氣不充,骨中髓不生;

安能勉筋力,笑傲雲霞輕。

 

(筆者註:食罷散步武一句,武,指半步,古代以六尺為步,三尺為武。曹勛主張,飯後散步宜慢步)。

 

今天,大家知道步行有益心臟健康,增強肌肉力量,促進血液循環。然而,步行和散步的兩種形態,當中其實大有學問。

 

執筆之際,醫學權威學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剛巧發表了一篇論文,題為「步行速度和手握強度與心血管和癌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」(Association of walking pace and handgrip strength with all-cause, cardiovascular, and cancer mortality: a UK Biobank observational study),研究表明,走路速度可以預測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低。

 

未進一步詳述這研究結論前,不妨先看看中國古人對足部與健康關聯的認識。《內經‧厥論篇第四十五》有「陽氣起於五趾之表(按中醫理論,足三陽經脉之血氣,出於足趾端外側);陰氣起於五趾之裡(足三陰經脉的血氣,起於五趾內側之端)」。中醫經絡理論清楚說明,足三陰三陽經脉運行路線經過不同腑臟所形

成的表裡關係,令足部的活動與內臟連繫起來。現代醫學研究亦表明,足部有跟心臟、腸胃等內臟器官連接的神經反射點,刺激這些反射點,有助改善血液循環。

 

平常步速不宜慢

 

上述「步速」論文的研究人員,透過量化手段,深入觀察了步行速度和手握力跟心血管和癌病全因死亡的相關性。他們從英國生物庫取樣共有230670名女性和190057名男性,年齡中位數為56.4,採集資料時,這批男女並沒有患上心臟病或癌症;研究方法是,步速按自陳(self-reported)定為緩慢、穩定/平均或輕快;而握力則用測力計評定。

 

研究人員追踪了6.3年後,結果有8,598人死亡,部分成為研究案例,當中1,65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,另有4,850人死於癌症。當中,走路步速較慢的中老年人,死於心臟病的概率,是步速較快者的兩倍;而身體品質指數(body mass index)較低者,也有較高風險。研究得出一個很清晰的結論──自陳法測量的步行速度,有助對心血管全因死亡率進行風險分層。

 

換句話說,中老年人走路的速度,可用以評估其死於心血管病的風險高低,關於這一點,筆者所翻閱古代文學作品中,當時讀書人對上了年紀者走路速度與健康關係的認識,並沒有那麼細緻,卻明白散步對健康的功用,並予以肯定。

 

數峰行盡猶未歸

 

清代活了86歲高壽的曹庭棟(1699—1785),他在所著的《老老恒言》一書,便詳細闡述了中老年人的保健方法。談到散步,他的切身體會是「步主筋,步則筋舒而四肢健」,尤其飯後,「食物停胃,必緩行數百步,散其氣以輸於食」,散去胃氣,令消食物的精微養份,更易布輸全身。散步的時機,宜久坐或飯後進行;至於散步方法,則「且行且立、且立且行」,亦即走一會,可停步一下,然後再散步,並以悠然恬靜心態,步速不徐不疾,以養形養神。

 

唐代詩人盧綸《過仙遊寺》七言絶句,「上方下方雪中路,白雲流水如閒步;數峰行盡猶未歸,寂寞經聲竹陰暮」,以白雲般飄逸的心境,像流水般自然流淌的動作,來闡述散步的動作訣要。北宋詩人梅堯臣在《寄題陽武宰王安之慶豐亭》一詩中,亦有「結宇後園中,散步以怡神。」之句,可見散步不僅有益健康,亦可怡神。走筆至此,筆者記起唐代大都督書浩之墓後室西壁,畫有一高士,在樹前散步,形神俱現之態,應為盧綸筆下的寫照。﹝附圖﹞

 

觸龍與趙太后一席話

 

《戰國策‧趙策‧趙太后新用事章》的「觸龍說趙太后」名篇,記述趙國「左師」(今國家之榮譽官職)觸龍,勸趙太后把愛子長安君給齊國做人質,讓齊國出兵襄助,以解秦運圍城之危。觸龍與趙太后見面時,先說一些家常話,問候太后近況和食欲,太后回答他,出行全靠坐車,每日只吃點稀粥。觸龍便回應,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強步,日三四里,少益嗜食,和於身。」(我現在也沒胃口吃東西,勉強自己多點走路,每天走上三四里,就慢慢地增加了點食欲,身體亦比較舒適了。)可見古人的認知,散步可怡神養形,走路則可增強食欲,至於走路速度對健康的影響,卻沒有細緻深究。

 

作者:陸錦榮 本文曾刊《信報財經新聞》,作者於今文稍作修改

 

散步可養形養神

 

(唐)大都督書浩之墓後室西壁圖畫,畫中高士眉清目秀,拱手於胸,行於樹前,神態恬靜。

西方有研究指出,走路步速較慢的中老年人,死於心臟病的概率,是步速較快者的兩倍;而身體品質指數(body mass index)較低者,也有較高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