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

solar

今 人 今 事

2017年8月21日的日全蝕,是近一個世紀以來,第一次跨越全美的日全蝕,逾五千萬美國人觀看,並成為美國大空總署今年度群眾對該署最感興趣的事件。(圖片來源:NASA)。

 

日蝕奇觀與迷信禍福


 

2017年即將過去。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(NASA)總結過去一年中,社會大眾對NASA最感興趣的重頭戲之一,是發生在8月21日的日全蝕。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,第一次跨越全美的日全蝕,當時超過5,000萬人透過NASA網站,以及多種社交媒體觀看直播,反映對天文奇觀深感興趣,是人類的天性。也許是想透過天文奇觀,來探索人類的遠古過去和未來命運。

 

記得2009年7月下旬出現的另一次極為壯觀的全日蝕,吸引了全球無數人觀看。在中國大陸,這次又稱為長江大日蝕,是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全日蝕。香港亦可看到大面積的偏食,當時中港兩地都掀起了一場熱哄哄的「日蝕熱潮」。

 

日蝕証朔 月蝕証望

 

其實古人對日蝕的觀察和記錄,比今人更為緊張,因為透過日蝕和月蝕觀測,去驗証曆法的疏密,而曆法的疏密,對農作和生產影響重大。由於日蝕必在陰曆初一出現;月蝕則發生在陰曆十五,所以,日蝕可以証朔;月蝕可以証望,藉此紏正曆法的疏密,以迴避氣候變化帶來的生產風險,確保收成。

 

對這種「天象之變」,古人亦視之為一種人世災禍的預兆,故日蝕之日,必大聲擊鼓,以求免災,自求多福。《周禮‧地官‧鼓人》便有「救日月則詔王鼓」之說,記錄了此一習俗和禮法。可以說,對於當時難以解釋的天象,抹上了一層濃厚的迷信色彩。

 

迷信是件壞事嗎?

 

法新社記者2009年7月這次全日蝕壯觀中,以「日蝕:天體力學與神靈之眼」(Solar eclipse: Of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the Eye of God )為題,報導了這次日蝕新聞,提到中外古人對日蝕的認識,都曾擺脫不了迷信的羈絆,中國人視為「天狗食日」;歐洲極北之地的維京人相信,是兩隻巨狼「史戈爾」(Skoll)和「哈地」(Hati)在天空追逐太陽;印弟安人和南美人則認為,日蝕是可怕的「神靈之眼」作怪。

 

迷信是一件壞事嗎?經濟學家海耶克在收山之作《致命的自負》一書附錄七裡,說了一個故事。當他看了費雷澤勛爵(Sir James G. Frazer)所撰的一本小書,叫《賽琪小姐的任務》(Psyche's Task, 1909),副題為「迷信與傳統的傳承」,閱畢禁不住很想將這本小書,一字不漏作為一個完整的附錄。當然,最後他沒有這樣做,只作了一個精簡的介紹。費雷澤勛爵是一個人類學家,對早期人類在家庭和財產方面研究精湛。

 

家庭方面,書中提到:「人們由於迷信,對婚姻更加尊重,從而更嚴守已婚和未婚者之間的性行為道德。」在講述財產權方面,古人將「某一件物品塗上禁忌( Taboo) 色彩,除了物主,使任何人都不敢去碰,不敢據為己有」。可以說,在確立了私有產權的漫長過程中,禁忌和迷信成為財產的保全和捍衛者。

 

好心做壞事

 

費雷澤勛爵的結論很富深思:「迷信讓人類獲益良多,因為它讓無數人有了正確的動機,雖然這個動機是錯誤的。但對這個世界來說,人們的動機雖錯而行為正確,比起徒具有良好用意,但行為卻是錯誤的好得多。」對社會來說,最重要的是行為,而不是想法。只要人們的行為公道而且善良,則不論想法錯得離譜,對別人來說,一點影響也沒有。

 

政府不少政策被人批評為「好心做壞事」,政策「動機良好」,但到最後,事與願違。噫,對於「迷信」,實在很值得玩味;由此也引發出我們不少深思和啟示。

 

作者:梁昕恩。文章版權為匯訊出版有限公司所有。

 

好奇天象是人類天性


觀看日蝕,必須佩戴墨鏡,保護眼睛(圖片來源:NASA)。據美媒報導,紐約一名20多歲女子在8月21號直視日全蝕景象6秒,事後前往紐約一家眼科求診,醫生發現她的視網膜已經受損,透過精密的自適應光學掃描雷射眼底鏡(AOSLO)拍攝她的眼底,發現該女子的眼睛細胞已經被燒灼出一個彎月形狀的傷痕。



上圖是美國太空總署通過用來觀察太陽的日出衛星,拍攝到2009年7月22日日食期間,穿過太陽的月球圖像。這次全日蝕,月球陰影的路徑始於印度,穿越尼泊爾、孟加拉國、不丹、緬甸和中國。 離開中國大陸後,再穿越日本琉球群島,經過太平洋向東南方向彎曲,日蝕最長時間達到6分39秒。 在月球半影中,東亞大部分地區、印度尼和太平洋在內的更廣泛的區域上,都可以看到偏食。(圖片來源:NASA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