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

平痾

人 本 與 健 康

春天溫熱,宜食麥子(性涼味甘),使人體腑臟涼熱得以均衡。

酸多傷脾、鹹多傷心、苦多傷肺、辛多傷肝、甘多傷腎──朱彝尊《食憲鴻秘》

 

﹝涉醫文學﹞

 

「用食平痾」養生智慧

 

春節宜談食。中國文學和文人筆記小說談食治,四時之所宜,是醫藥史和方劑學的寶貴信息庫。食得其時,是健康與長壽不二法門。古代醫家提出「用食平痾」的療疾治則,當「食療不癒,然後命藥」。因為食物性質較溫和,易於掌控,不似用藥,稍有不慎,即告引發連鎖負面反應,故「講飲講食」絶非談舌尖感覺那麼簡單!

 

元代御醫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,談到春季的食宜。當寒冬已過,氣候開始溫煦,人體肝氣也處上升狀態,故提出「春氣溫,宜食麥以涼之」的時間食療學法則,根據春天溫熱、生發、舒展的特性,故主張食小麥(含澱粉,性涼,味甘);使人體腑臟的陰陽與涼熱得以均衡。

 

春季宜食甘甜食物

 

明代高濂在《遵生八箋》亦談到,「當春之時,食味宜減酸增甘,以養脾氣」。高氏不從溫、熱、涼、寒四時之「氣」,而從「味」角度,去透視春天食治養生的原理。按中醫理論,酸味入肝,甘甜之味入脾,若食酸味食物過量,肝氣過旺,肝木克脾土,脾胃便受損傷。故(清)朱彝尊在《食憲鴻秘》中,索性提出「酸多傷脾、鹹多傷心、苦多傷肺、辛多傷肝、甘多傷腎」的飲食忌宜。

 

可以看到,具食治養生功效的餚饌,充分展現古人「先食後藥」的保健智慧。難怪「凡藥有三分毒」之說歷久而不衰。

 

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「馬王堆漢墓古醫書」中《養生方》有一方文,記牛肉配「萆薢」作食饌,此饌具安中暖胃之效。先將牛肉切成薄片,配以「萆薢」(一種薯科植物「萆薢」,其味覺和口感近似山藥),經過「三沸」,取肉而食。(原文為「一曰:取牛肉薄峛之,即取萆薢寸者,置□□牛肉中,炊沸,休;又炊沸,又休,三而出肉,食之。藏汁及草薢,以復煮肉,三而去之,□□人環強而不傷人,食肉多少恣也。)【編號第51方文】。

 

四氣五味食療之法

 

元代醫家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確認,「牛肉,味甘平,無毒,主消渴,止啘洩(指上吐下瀉),安中益氣,補脾胃」,所謂安中,是調理安定脾胃氣機的治法。可見古方的方義,與後代檢驗脗合。值得一提,了解中國食治與養生之道,可從四時之「氣」與「五味」角度加以把握。因人體五臟──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跟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,以及五味之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的屬性相合。美國學者安德森(E.N Anderson)便領會到箇中原理,談到中國食物的藥用價值,指出「涼性食物可用於治療發燒,皮疹,潰痬,便秘及其他引起便秘的症狀。熱性食物則可於治發冷,虛勞和腹瀉。」(《中國食物》(The Food of China),第 11章,頁191)。

 

由於牛助農耕,人不忍常殺。有趙宋一代,食羊最為流行,人皆嗜吃。蘇東坡〈和蔣夔寄茶〉一詩,便有「剪毛胡羊大如馬,誰記鹿角腥盤筳」之句。王安石更認為「羊之大者方為美」。宋代官修醫書《政和本草》把羊肉與人參並列,「人參補氣,羊肉補形」、「壯陽益腎」。今日當天氣寒冷,港人「打邊爐」便少不了羊肉一味。

 

南宋一場「世紀豪門宴」

 

宋人周密在《武林舊事》中,記錄了清河郡王張俊供奉宋高宗趙構一場「世紀豪門宴」。宋代宴席,分「初坐」、「歇坐」、「再坐」。「初坐」是賓客入門,先吃些水果,閒話一番,「初坐」用果脯七十二道(如枣圈、香蓮等),「再坐」上果品六十六道(有香藥葡萄、荔枝金露餅等),才到下酒主菜,共有十五盞,每盞兩道菜,共三十道,極盡奢華。在食單上,錄有「羊舌簽」、「片羊頭」等菜式。當時,羊肉無疑是必選食材。

 

順筆一提,下酒第十一盞其中一道菜為「五珍膾」。金庸武俠小說《射雕英雄傳》第廿三回「大鬧禁宮」,洪七公受了重傷,向郭靖和黃蓉要求,臨死前想吃一碗皇宮御廚做的「鴛鴦五珍膾」,可惜金庸沒有詳說五珍是那五種肉類食材,周密所記「五珍膾」,亦只有菜餚之名,而無道出製法,只能幻想其美味。

 

宋朝另一文人林洪所撰《山家清供》,談詩論食,其中一些餚饌,集美食與食療於一身,如《太守羮》,食材有白莧,紫茄(俗稱矮瓜,表皮色紫)等菜蔬,林洪說出製法後,即補充「茄、莧皆凝冷,必加芼薑為佳耳」,因茄莧為涼性之物,須加味辛微溫的薑共食,否則有損體健。

 

天道人道醫道合一

 

「先食後藥」的養身立命智慧,在「黃金雞」一道菜餚中淋漓而盡致。用白話闡述,「李白詩云,堂上十分綠醑酒(去渣過濾美酒),盤中一味黃金雞。黃金雞的烹飪方法,把雞毛脫去洗淨,用麻油、鹽、水同煮,加入葱、椒。等熟了,將雞切丁,把原汁留作別用;準備好酒,就可以享受『白酒初熟,黃雞正肥』樂趣了。如今新的烹飪方法如川炒等,非山野人家不屑而為,因怕失去雞的真味。每想到茅容用雞奉養老母,而用菜蔬招待客人,就覺得他真是孝順賢人!《本草》記載,雞,有小毒,具補益作用,能治滿(病名,指郁悶,胸腹悶塞不暢等症狀」)」。

 

「黃金雞」烹調之法簡樸。據古語原文,只有三道程序,一、「燖雞洗淨」(燖,用開水燙後去毛〉;二、「用麻油、鹽、水煮,入葱、椒」;三、「候熟,擘釘」(切丁上盤)。林洪以李白詩句起首,說過烹飪之法後,繼以《後漢書‧郭太僕》記茅容宰雞的故事,突出孝義價值,最後引《本草》所載,「雞,有小毒,具補益作用,能治滿」。天道、人道、醫道合一。

 

食,「點只舌尖享受咁簡單」!

 

作者:陸錦榮 本文曾刊《信報財經新聞》副刊版

 

先食後藥是養生法則

 

了解中國食治與養生之道,可從四時之「氣」與「五味」加以把握食物的性質。

元代醫家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確認,「牛肉,味甘平,無毒,主消渴,止啘洩(指上吐下瀉),安中益氣,補脾胃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