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 人 今 事
意大利對歐盟的離心不斷加深,歐盟對成員國的凝聚力持續弱化,使歐盟分裂風險揮之難去。
意大利對歐盟的離心不斷加深,歐盟對成員國的凝聚力持續弱化,使歐盟分裂風險揮之難去。
「經濟代價威懾」防歐盟分裂
意大利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和極右翼的北方聯盟黨,二次組閣成功,兩黨共同推舉法學教授孔特(Giuseppe Conte)出任總理,打破自3月大選產生「懸浮議會」後,組閣一直難產僵局;也消除了今年7月重新大選的潛在風險,讓金融市場鬆下一口氣。
目前,意大利10年國債孳息率飊升之勢已止,市場擔心由意大利債市觸發的系統性風險,已告大幅緩和。但歐羅區制度設計的根本缺陷──「貨幣統一、財政不統一」所引發的2009年歐債危機、並貫穿至今所產生的弊端;加上難民問題,一一轉化成為民粹主義泛濫和民意退歐情緒高漲的根源。
今次意大利大選,五星運動和聯盟黨大比例選票勝出,反映歐盟對成員國的團結凝聚力,再進一步受到削弱。可以看到,難民、安全,以及財政緊縮壓抑經濟與民生等三大問題,已成為英國脫歐、德國默克爾勝選後組閣舉步艱難,以至一個「反建制」政府在意大利誕生的主因,並動搖歐盟的發展根基。
意大利離心漸重
繼意大利政局「變天」後,西班牙執政人民黨因有黨員身陷貪污醜聞,西班牙國會於6月1日通過不信任動議,,把該黨主席拉霍伊(Mariano Rajoy)首相拉下馬,令人擔心歐盟內部加速分裂,並殃及歐羅體系的穩定性。不過,西班牙政府傾向融入歐盟,並在歐盟內發揮更大作用,一直是對外政策的主調,而內部的「疑歐」情緒,也不及意大利熾熱,因而不妨從意大利變局,見微而知著,去綜觀當前歐盟的分裂風險,以及由此帶來的震盪。
據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(ECFR)調查歐盟28國成員於2007年至2017年十年間,各國對歐盟的支持度變化,研究發現,在「個別凝聚力」指標(Individual Cohesion‧如國內其他歐盟國家人口比例、對歐盟的信任度等),10年前,意大利人對歐盟的支持,由排名第10,跌至去年23;在「結構性凝聚」指標(Structural Cohesion‧如包括與歐盟的經貿往還、歐盟基金流入佔比GDP、在安全領域的聯合指揮和合作),從排列19跌至25,兩項指標的跌幅都十分顯著,反映意大利對歐盟的「離心」不斷加強且相當強烈(見Josef Janning , CRISIS AND COHESION IN THE EU: A TEN-YEAR REVIEW, 6 Feb. 2018)。
圖打破財政緊縮朿縛
按新任總理孔特公布的內閣成員名單,五星運動党黨魁迪馬尤(Luigi Di Maio)獲任命為經濟發展部長兼副總理、極右派聯盟黨魁薩爾維尼(Matteo Salvini)擔任內政部長兼副總理,二人都力圖打破歐盟對該國的財政緊縮朿縛,並遺反難民,可以預料,意大利與歐盟之間的政策摩擦,加上內部政黨間的紛爭與矛盾,局勢不穩定對金融市場帶來的衝擊,恐怕難以避免。
目前,意大利國內難民問題與經濟疲弱交織而成的民怨,是民粹主義進一步泛濫的溫床。自2014年以來,逾65萬難民經地中海湧入;經濟方面,第一季度GDP增長按季僅微升0.26%; 4月份失業率高達11.2%,年青人失業率更高企於33.1%,人才不斷外流。國家財政赤字約為1100億美元,公共債務佔GDP比率達到115%。如今新政府對增加財政開支刺激經濟躍躍欲試,一旦債務增加,勢必令主權信用評級遭受下調,衝擊金融市場,值得警惕。
照目前局勢觀察,作為歐羅區內第三大經濟體,即使意大利對歐盟的支持度下滑,但脫歐的經濟代價巨大,英國殷鑑不遠,一旦退出歐羅區,放棄歐羅而使用本國貨幣,意國的貨幣和資產勢必急速貶值,且以歐羅計價的債務,實質價值會大幅飊升,引爆銀行體系崩潰風險,若銀行出現擠兌,勢必令整個金融體系滑向崩潰邊緣。可以說,退歐「經濟代價的威懾」,變相成為防止歐盟解體的穩定器。
經濟代價威懾
無可否認,歐盟對成員國的團結凝聚力,日見薄弱。28個成員國中,十年來,有12國對歐盟的支持度減少,包括支持度減幅顯著的意大利和法國(見Josef Janning報告)。歐羅區國家民間之所以出現顯著離心,主要是區內國家之間的經濟失衡所致。在統一貨幣下,很多南歐國家加入歐羅區後,實際有效匯率上升,令經常帳戶及財政狀況惡化,在匯率固定下,只能透過內部要素價格調整,包括緊縮、壓抑工資等來紏正內部不均衡,過程令社會極為痛苦。因此,除非歐盟能夠進行改革,克服歐羅區內「貨幣統一,財政不統一」的缺陷,否則,歐盟瓦解的潛在風險便一日難除
總括來說,退歐「經濟代價的威懾」會制約孔特政府脫歐打算。短期而言,由意大利「反建制」政府觸發的歐洲政治與金融系統性風險,機率很低。但長期來看,歐洲只能在經濟低增長、債務危機陰影揮之不去、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環境下,緬懷過去世界中心的風光歲月。
本文曾刊於EJGlobal Plus 2018-06-02。經作者同意本社刊登。